第95章 楚王府大宴(四)已更新(2/3)
个时代,朝廷并未采取强制手段来大力推行所谓的标准官话——也就是后世人们所说的普通话。
你简直难以想象,在那样一个缺乏统一规范的官话作为交流媒介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想要实现顺畅无阻的沟通,其难度究竟会有多大、有多不容易!
民间流传着一句广为熟知的俗语:“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这句俗语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了在尚未推广标准官话时,各地人们相互交流时所面临的困境。
陈琦便曾有过如此切身的体验。就在那区区方圆百里的范围之内,他竟然接连遭遇了三拨操持着截然不同方言的人群。
当他们试图展开对话的时候,每一方所说的话语对于另一方而言,都宛如天书一般晦涩难懂。
双方只能面面相觑,仿佛鸡与鸭在徒劳无功地交谈着,那种尴尬而又无奈的场景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陈琦在前世的时候,曾经听闻有人讲述自己在印度的旅游见闻。
那位旅行者所描绘的印度之旅,与他先前在东洲大陆的种种经历相比,已经不仅仅是“极为相似”那么简单了,可以说是毫无二致、如出一辙!
据那位旅行者所言,当他踏上印度这片土地开始旅行时,每走过两三个村庄,就得被迫更换一次导游。
这究竟是为何呢?
原来啊,下一个村庄里的老百姓所说的语言,跟前两个村庄的百姓讲的话,根本就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体系。
如此一来,这位旅行者别无他法,只能频繁地更换导游以保证行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据那位旅行者说,在印度这个国家,被公认为标准官方语言的竟然是——“英语”!
没错,就是曾经的殖民者,英国人使用的语言。
只不过,印度人说的英语,是极具印度‘特色’的英语;它可是带有浓厚印度“风味”的独特存在。
旅行者们甚至给这种别具一格的英语起了个有趣的名字:“inglish”,也就是“india english”的简化版!
想象一下吧,那充满异域风情又略带滑稽腔调的英语,或许会让初来乍到的人们感到既新奇又让人无所适从呢。
言归正传!
也正是因为东洲大陆的国家没有推行标准官话,所以各地的百姓们才会从出生起,从小学习的,平日里所使用的皆是各自家乡那独具特色的方言土语。
受此影响,这个时代的戏曲表演者们在登台献艺时,自然而然地便会运用本地方言土语来进行演绎。
而在戏曲表演时,用这种带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方言土语来表演,无疑会给戏曲的传播带来了巨大障碍。
别说外地人对于来自其他地区的戏曲往往是既听不明白台词含义,又难以理解剧情走向了;就连几十里路之外的另外一个村庄的百姓,都听不懂那些戏曲演员到底是在说些什么。
在这种客观条件下,想要使戏曲实现广泛传播并得以发扬光大,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陈琦所新编、新排以及新演的戏曲,完完全全是按照前世京剧的那种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模式与精湛的表演技巧,一比一复刻出来的。
不仅如此,他还对演员们的舞台走位,语言表达及台词运用等内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甚至就连演员们的眼神,要怎么看,往哪看,都没有落下;他所制定的详尽到极致的规范,几乎是断绝了演员们任何自由发挥的余地。
陈琦这么做,并不是说他蛮横霸道,故意欺压那些戏曲演员。
无论是在前世还是今生,陈琦都一直坚定地信奉着这样一个真理:任何一门艺术若想蓬勃发展并广泛传播开来,首先必须要先传承好其传统的精髓。
只有当艺人真正掌握了这些传统技艺,并对它们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后,才能够去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