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马守应·大别山(1 / 2)

“……”刘邦摇头,都起义了还管这么多干什么?

既然走到了这条路上,那就应该坚定信念——我就是对的!我就是正确的!我所做的事情就是顺应天命!

如果自己开始纠结自己的做法的正当性,那就可以说是已经废了。

当然,张献忠大约也不是真的多么纠结,真要纠结的话早就纠结去了,他还能一路发展壮大到现在?

如今有这样的想法,估计也不过是遭遇挫折、眼看着好像明朝朝廷又占据了上风之后,冒出来的一些念头罢了。

真要让张献忠觉得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那大约也很难了。

当然,比起张献忠的事情,明朝朝廷的情况才更加离谱。

“张献忠这种情况竟然还不是个例……”他原先还是把明朝朝廷的情况想的太乐观了,竟然会觉得张献忠这样说是投降、但是不解散军队也不分散开来还不放弃自己的领导权的情况,应该只是个例。

现在看来,根本不是如此。

明朝朝廷里面上上下下那些人的脑子里面到底是怎么想的?这样的投降就能算是投降?如果说只有张献忠一个个例,作为招牌,展示朝廷的心胸和归降后的待遇,鼓励更多的起义军投降,那也就罢了,但是这种情况竟然不止一个……

正常情况下,正经的投降,其实就该是那第二种情况。

虽然从起义军的视角看,这种就是彻彻底底的背叛,是彻彻底底的脱离,但是从朝廷的角度,这才是正儿八经的投降,也是真正有效的招降。

招降招抚,如果不解散军队,解甲归田,这些军队依旧存在,还依旧在原本的首领的控制下,那这算什么有效招降?

就算是要招降过来,让这支队伍为朝廷效力作战,那也不是这样的做法。

这是生怕这些原本的起义军不能降而复叛,且还是完完整整战斗力不俗的降而复叛?

刘邦摇头。

他同样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明朝各层官府、包括中央朝廷的崩溃瘫痪情况,可能比他想的更严重,进展速度更快。

而导致如此的原因……多年积攒的弊病太多了。

话说回来,之前那不是有张居正推行改革么,后来这个新法的情况究竟如何?

张居正,张居正本人的结局恐怕不如何,这一点刘邦可以肯定,因为他本人的权力,也因为他推行改革,所以,他的结局、甚至他的家族的结局,都不会太好。

但是他推行的改革呢?

秦惠文王杀商鞅,但是不改商鞅之法;他参与了秦末的起义,但也继承了大量秦制;那明朝这个变法呢?

确实提过张居正之后新法就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但是衰退的速度到底是怎么样?

正常情况下,当然应该是张居正之后慢慢被侵蚀,直到最终什么也不剩。可是现在,刘彻突然对这个推论有点怀疑。按照明朝末年各层官府的崩溃情况、军制崩溃情况、乃至土地兼并情况……难道——是张居正完了之后就直接全废了?

几乎没有什么过程的,近乎立刻的全废?

那,朱翊钧这个皇帝又到底是什么情况?

刘邦扒拉扒拉大汉的一群皇帝,都觉得没几个这样的人物。

明朝,明朝这个皇帝情况……

而另一个起义军的重要力量,以马守应为首的回革五营则是另一种情况。

在高迎祥死后,马守应就联合贺一龙等回革五营剩余几部、张献忠和罗汝才等,被推举为新一任盟主——在此之前,他在起义军中备受信赖,被奉为“谋主”,因为他非常灵活多变,擅长以智诱敌胜敌或者反败为胜,因此,他深受起义军其他人员的信任、很有军事才能、拥有丰富作战经验,在明朝朝廷眼中,他属于是“反复狙诈,怙恶不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