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1章 失控抗命·速胜论(1 / 2)

明朝的将领们,正常情况下当然也不敢如何抗命,但是到了明朝末年这些年来,军中兵变已经屡见不鲜,一两年就能来一次大的,小的更是数不清,这难道只是反映了军中士卒们吃不饱穿不暖吗?

不,这同时还反映了明朝朝廷对地方军队——不论是边军还是中原地区驻军——的控制力渐渐下滑的现象。

这个控制力下滑,可不只是对普通士卒,也包括了对许多将领。所以,按照杨嗣昌等人的计划,要多省协同、多地协同、各支军队协同,共同构成大网,但是实际上,如左良玉等将领其实在围剿起义军的时候不乏抗命之举……

朱元璋颔首:“朕看出来了。”

兵变背后隐藏的含义,他之前就看出来了,这确实不只是军饷被贪污导致普通士卒饥寒交迫、于是对朝廷和将领也丧失了所有敬畏之心,同时也包含了军中将领的渐渐失控。

其实这都不用联系什么军中将领抗命之类的事情了,只说这些将领敢贪污这么多的军饷、让士卒的情况变得如此严重,就已经足够说明很多问题了。

难道大明之前就没有军中将领贪污军饷吗?

那肯定是有的——朱元璋不对日后的大明抱有这么高的期望,他对此心如明镜。

但是当时的大明,军中固然有贪污军饷的将领,可贪污的程度却绝对没有这么严重,不然的话,军中的兵变也不会到了那个时候才开始频繁爆发。

如果说等到末年时期的大明军中,将领们十成军饷能够拿走九成九,那之前的大明军中,将领们大约就是十成拿走三成、五成、七成之类的……

虽然一样是贪污,但是程度确实是有所不同。

至于原因,当然是对朝廷的敬畏、对皇帝的敬畏、对自己被发现了的下场的恐惧。

当时的将领们知道,贪污可以,不能过度,因为朝廷还是有能力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带来问题的人的。但是,末年的大明……这些将领们都已经肆无忌惮了。

因为他们觉得朝廷那他们无可奈何,觉得朝廷已经控制不了他们也轻易惩处不了他们,所以,他们肆意妄为起来。

这就是失控。

他们敢这么做,而朝廷——大明真的整体上是没有对这些将领们进行什么严厉处置的。

这不就是失控的表现吗?

大明朝廷,事实上确实已经对地方驻军失去了一部分控制力了。

而其实,这同样也是这些贼寇能够猖狂至此的原因之一——若是大明军队还能正常运转,就算不能彻底湮灭这些贼寇,碍于这些贼寇的诞生原因还是在于民生问题,那至少也能够把这些贼寇限制在一定规模之下。

绝不至于让他们发展到这个地步,遍布大江南北!

至于说什么地方不配合,各地难以真正做到协同……这不用说,自古以来,这都是难点,难中之难。

一直以来,地方抱团、地方保护其实都存在,只不过有些地方的利益集团势力较弱,有些地方的利益集团势力较强,弱一点的可能在大势之下不得不选择老老实实配合,而强一点的,他们就是能够强行不配合,或者,表面配合暗中拖后腿。

莫说是已经虚弱的大明朝廷,就算是他这个开国皇帝存在的如今,大明不也有些地方有些利益集团总想要试探一二,给自己攫取更多好处吗?

想要让地方能够互相配合,只能看中央的控制力,以及中央人员的手段能力。

如果不行,只靠地方上的眼界也良心……那就是笑话,根本没有指望。

最后,就是杨嗣昌把“攘外”和“安内”给割裂开了……就算要分出主次先后,先安内再攘外,可也不能改变这两者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各自单独存在。明朝实际上就是在两线作战,并且不能改变这个情况,这对于战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