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饷,军饷,古往今来,绝大部分军队哗变或者其他军中变故,都和其有关。
昔年唐朝的藩镇问题,就和军饷有关系,而大明的频繁兵变,恐怕根源也是在此。
不然的话,要说长官脑子有病,那也绝不是从张文锦开始,他不会是第一个这样的官员,可为什么之前的大明边军没有这么兵变?
如果说和军饷有关系,那就都说得通了——之前,士卒们好歹还能领到差不多的军饷,足够自己和家人勉强活下去,所以还能忍耐;但是到了嘉靖年间,情况进一步恶化……
当然,不可否认,张文锦的神奇操作也是促成大同兵变的关键因素——让士卒带着家眷出去戍守堡垒,在给不出保证的情况下,那肯定会有人反抗的。
但是话说回来,根源性问题,普遍性问题,大约还是军饷。
也只有这个问题,能够被直接算成是“体制问题”。
但是,这个体制问题到底是什么?大明的军饷制度,有什么严重到能够频繁引发兵变的问题?
除了可能普遍存在的将领中饱私囊、吃空饷之外……
-
其他皇帝们则是纷纷神情凝重起来。
虽然这不是他们的朝廷,也不是他们的天下,同时不是他们要面临的问题,但是这个情况——也太过骇人了。
一百二十年,五十九次,那基本上就是两年一次。
两年一次,类似于大同兵变和甘州兵变、甚至更加激烈的兵变……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这会把整个天下都彻底撕裂的,也会彻底把朝廷拖垮的!
一次兵变,就足以让朝廷混乱一段时间,也会让朝廷面临大量的问题,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处置和后续安置——这些既要人,也要钱。其中,人或许还能东拼西凑,朝廷也不是很缺英才,但是钱呢?
钱用完了,那就是真的完了,根本不可能再随随便便就能搞出来……
当然,其实人也是一样的道理,真正的人才还是很少的,只不过,总体来说,还是钱粮方面的伤害对朝廷更加严重一些。
一次兵变就是如此,何况仅仅两年就要爆发一次的兵变?
这样下来,明朝朝廷根本就不需要过日子了,也不需要如何治理天下了,每天就琢磨着如何处置已经发生的兵变、如何安抚其余士卒和官员、如何应对可能发生的兵变、思考什么地方可能会爆发新的兵变……
这就已经足够占满朝廷的脑子和空余时间了!
“且还不只是如此,”赵匡胤仿佛看见了大宋的骄兵悍将们,语气中还带着一股子心有余悸的味道,“若是军队皆是如此。随时可能爆发兵变,那等到外敌来袭、等到民变频频,那朝廷又该用谁,又能用谁?”
明朝北面也是有各种部族的——等到他们进攻明朝,朝廷能不能任用这些边军?能不能信任这些边军?
当然,彼时对于朝廷而言,外敌都不是什么绝对的心腹大患了,比起外敌,大约还是内部的动乱更能摧毁朝廷的根基——当民变频频爆发的时候,甚至说形成了几支比较强势的势力之后,朝廷要如何应对?朝廷能够信任这些军队吗?
甚至,这些军队会不会直接和民变合流,一起摧毁朝廷?
甘州的事情我们后续再说,现在继续讲大同这边的事情。
有了想法,而且看起来也确实可行,于是,一个叫做郭鉴的士卒,以及叫做柳忠的士卒站了出来,领导一众决意参与此事的士卒一起,杀了贾鉴,并且把他分尸,随后带着众人离开了关隘,跑了出去,屯驻在了一个叫做焦山墩的地方。
这件事情他们没有掩饰,所以没过多久,张文锦就收到了消息,他对此非常不满,而且按照记载,张文锦还“虑其勾虏”“恐与外寇连”,所以坚决要把这些兵变的士卒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