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征镇安平之平安镇征(六)(2 / 4)

使团下午还要赶路,也没有人计较。

待傍晚之时,又走了六十里路,使团终于到达了朝鲜的西京平壤府。

从安定启程,距离平壤府还远远的隔着几十里远,就有优伶和戏子来欢迎。到达了近郊之后,藩国方面安排和搭建了香亭、龙亭、仪仗队、鼓乐队,都由当地官员率领着前来迎接诏书。

这里表演的乐人都带着幞头,执仗的人都带着峩冠,身上穿葵花衫,腰间系着金钉带,和大明的一模一样。旁边还有表演百戏的,环绕着使团的队伍,表演模仿各种动物兽类的舞蹈,又竖起了四面幡幢,上面写着:“万国同欢争蹈舞,两仪相对自生成。天下太平垂拱里,朝鲜无事凿耕中。”

黄海道的首领官黄兴路迎导着郑直等人入城,来到了大同馆前。门外东南两面还布置了鳌山灯、还有彩棚山,上下安排了很多的优伶和各种表演。

郑直却并不感兴趣,进入馆驿之后,行完了仪礼,李忄隆又派女婿绫阳尉具文璟来问安。官员们拜过诏书之后,安排宴会接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具文璟今年十六,却已经成亲四年。郑直听杨琮解释才晓得朝鲜早婚,通常在十一二岁元服,冠礼之后便可以结婚了。尤其王家,十二岁成亲就已经算是晚了。瞅着对方那软塌塌,有气无力,故作老成,谨小慎微的模样,不由好笑。

因此当被对方问到去年虞台岭一战可曾害怕,不屑道“有何惧哉?不过是‘再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人臣食君之禄,受君之爵,固当夷险一节,死生以之,虽冒丘陵蹈水火,有所不避。而自爱其身,避危就安,非臣子输忠委质之道也。”

这是钟毅写给他的诗中一首,因为事发突然,也只记住了这么两句。

具文璟忍不住缩缩脖子。

任士洪赶忙岔开话题“郑阁老的诗从来别树一帜。”一旁的朝鲜陪臣立刻附和,还有人就着残诗开始唱和。

郑直瞅了瞅一旁拿出手账迅速记录的程敬,无语至极。

宴会结束之后,具文璟便回去复王命了。接着黄海道的首领官黄兴路等人前来拜会表示欢迎,因为使团赶了一整日,对方当夜并没有摆宴。好不容易送走这些人后,平壤府的当地官又来陪宿。

郑直见怪不怪,推给了金辅处理。待一切妥帖后,程敬找了过来“在这发卖,为啥?”

“这平壤府是朝鲜大城。”郑直翻了个白眼“虽然俺们这几日忙着赶路,可也瞅见这里各处野人过得啥样子了。你们带的东西,多少人买得起?平壤这里是西京,咋也有不少富户的。”

也许是因为朴元宗抢了任士洪的风头,自从使团离开义州之后郑直就再没看到朴元宗。这让原本打算和朴元宗比试一下弓箭的他十分无趣。每日除了顺路登高望远,就是赶路。朝鲜北部多山,又是初春,按理讲应该是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色,可一路上他却很少遇到人,显得萧索乏味。

“毕竟是百万户的国家,俺们不过带了几十匹驮马,咋也不会砸在手里的。”程敬却相当乐观。

郑直无语“传闻可信?那为啥俺们住了这么多次馆驿了,也没瞅见老程你讲的以孀妇供事舘驿?”

程敬嘿嘿一笑“这个俺打听了。确实有这事,不过他们找的寡妇是在驿馆里做粗活的。俺们进来时,在马厩喂草的那些就是。”

郑直想了想,似乎有些印象“那比俺家的粗使婆子还不如。”

“谁讲不是呢。”程敬附和一句“瞅着就倒胃口。”

“莫打岔。”郑直到“做买卖最忌讳的就是孤注一掷,听不听在你。”

程敬赶紧道“东翁讲的,俺自然听。这样,明个俺就开卖,能卖多少就卖多少。”这些夹带不过是赚些小钱,若是因此惹得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