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骤变(二十四)(2 / 4)

瑾没动,瞪了眼茫然的谷大用。对方一激灵,忙不迭的爬起身,走过去打开门让到一旁。

门外王岳陪着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走进来“小爷,皇爷命小爷御前伺候。”

“有劳萧大监了。”太子点点头,在刘瑾搀扶下起身“走吧。”说着大步走出西暖阁,穿过有些清冷的大殿,走进东暖阁。

门旁的李荣、杨鹏立刻将门从外边关上,面无表情的与萧敬、王岳、李璋、高凤守在门旁。

刘瑾与谷大用身份低微,根本没有资格站到近前,只是站在高凤身后。不晓得为何,谷大用感觉这大殿冷了很多,却根本不敢乱动,生怕惹来无妄之灾。果然伴君如伴虎,果然老刘讲的没错,小爷长大了。再不是曾经骑在他肩膀上,一边喂他蜜饯,一边为他擦汗的小爷了。

“错了?”跪在御床旁的太子并未恼怒,却有些不服气“父皇陛下身体自从经过钟……毅之手,早就更胜往昔。如今不过短短数日……儿子就是想要对症下药。”讲到这,声音哽咽,终于再也忍不住落泪道“儿子愚鲁,离不开父皇陛下谆谆教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太子聪慧。”弘治帝欣慰的看着稚气未脱,心性纯良的太子“怎的忘了《春秋》‘贵轻重慎权衡’之要义。治国如理丝,必提其纲而众目张;用兵若解牛,当批其郤而肯綮分。为俺诊治自有御医,查明真相自有厂卫,目下太子要做的是稳住朝局。”

“儿子愚鲁。”太子一听,哀求道“身为人子,若不能……”

“痴儿。”弘治帝打断太子的话,他工夫不多了,随时大限将至,不想纠缠于这种小事“记住,俺登仙之后,若群臣坚持穷究,太子可从善如流。若百官无人提及,太子也不必深究。”也不理会太子反应,继续问道“待朕登仙之后,太子欲如何作为?”

太子心里有些抗拒弘治帝的这个问题“儿子愚鲁,未曾想过。”

“……”弘治帝苦笑“人谁无一死?”伸手抚摸太子额头“俺替太子想了,无外乎八个字‘垂拱而治,相机而动’。”

太子不懂“儿子愚鲁。”

垂拱而治与相机而动,似乎是矛盾的。况且,太子年轻气盛,早就对朝堂之上种种尸位素餐之徒不满。

“太子青涩,不识五谷,不懂稼穑。”弘治帝解释道“内阁辅佐俺治理天下多年,早有成规,太子无论认可与不认可,都要先看懂才能革新。记住遇到事,不要匆忙做决定,要多看多想。”

“儿子记住了。”太子赶紧道“郑先生也讲过‘君子敏于言而讷于言’的道理。”

“太子观郑行俭如何?”弘治帝却没有着急继续解释,反而顺势追问起太子对郑直的观感。

“才华出众,一片赤诚,国而忘家。”太子不得不收敛心神,斟酌片刻,说出看法。

“才华出众不假。”弘治帝张开嘴使劲吸了口凉气“一片赤诚言过其实,至于国而忘家更是无从说起。”

太子没有辩驳,他相信父皇识人远胜于己。

“郑行俭面目浑朴,然目翳偶闪狡光。每莅公堂则呵欠连连;然若闻宴游声色则矫健胜于猿猱。其家宅拟公侯,寝榻罗十二钗,犹日遣干仆物色姝丽。然奇在账目朗然,分毫皆取俸禄家产,虽豪奢竟不涉赃私。遇廷议则声若洪钟,援引律例如数家珍,及至决断则顾盼左右;逢边警必主战,见赈灾必言俭,然皆口惠实不至。惟宗族请托,无不殚精竭虑。”弘治帝顿了顿,喘口气,继续道“若讲忠厚,定国公乃是他家姻亲,不过是去年与他争抢妇人,就袖手旁观。若讲凉薄,他的结义兄弟江侃下狱,郑直又甘冒风险奔走营救。今虽缀玉带佩麟服,实因俺无人可用。其在朝中,不过狐假虎威。如纸扎麒麟近之则焚;似糖浇砥柱触之即溃。”

太子低头不语,他认为郑行俭本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