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百日阁老(七)(3 / 4)

能兼得。说不得,只能苦苦百姓了。”

闵珪,史琳,杨守随面面相觑,无可奈何。人至贱则无敌,面对下作法子尽出的小阁老,他们这些年纪足够做对方祖父的人也无可奈何。

论哭,郑直是专业的。再加上观众是皇明的大小九卿,自然发挥到了极致,哭的稀里哗啦,情真意切。奈何闵珪三人哪个不是久经官场,根本不为所动。

于是半晌之后,自感无趣的郑直再次变脸“诸位与其在这里逼迫,不如回去督促各地赶紧改正错漏。从事发到如今,已经一旬有余。修改公文又用不了多少工夫,急递铺一日三百里。远处不提,近处的山东、山西、河南此时都可以重新送来签批。可公文呢?在哪?若是真的耽误了国事,甚至出了人命,诸位就不内疚吗?那可都是一条条鲜活的人命啊!人命大于天啊!晚一日,诸位手里可就多了好几条无辜生灵啊。百姓何辜!”讲到这,又不由痛哭起来“苍生何辜!”

史琳起身走了出去,甚至连基本礼节都顾不上,杨守随立刻跟了出去。闵珪站起身“郑阁老是从哪冒出来的?果然好手段。”也不等郑直开口,走了出去。

郑直清清嗓子,一边用汗巾擦泪,一边端起茶呷了一口。这些人着急也没用,因为那三个老叟越逼郑直,他就越感觉送来的题本里有坑,有大坑。既然如此,郑直又怎么会签批?只要俺不沾手,你们就是把天捅个窟窿,也波及不到俺。

俺年纪小,就真当俺是孩子。六部之中,吏部,兵部,乃是一等大部,毕竟管好了官,掌握住兵,这天下就乱不了。户部和刑部是二等部,有钱有粮,宽缓刑狱则天下无事。礼部和工部才是最末等。郑直初出茅庐,就把很容易出现疏漏的刑部给了他,呵呵。刘健是好心之人吗?

待感到嗓子湿润后,郑直这才继续拿起《英宗实录》读了起来。讲实话这原本是他打发无聊,看个乐呵,可是如今却越来越喜欢读了。无他,太有趣了。原来被誉为名臣的三杨,也不过如此。跟他们比起来,自个给人家提鞋都不配。瞧瞧人家的儿孙,杀了多少人,啥事都没有。瞧瞧人家,家里的门子都是大理寺寺副,奶妈竟然还有三品诰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咦?郑直看到一段文字,精神一振,起身走到窗边仔细读了起来“自古天子择宰相,宰相择庶僚,故我朝内阁迁除,皆从中特降手敕。”

可这跟他听到的不一样啊。这究竟是实录有错,还是中间规矩改了呢?

“查到了,弘治乙卯以前,内阁大臣皆?特旨简充,简称特简,不从廷推。当年六月,在徐首辅提议下,主上开始廷推阁臣。”下午的时候,张文宪头一次走进了郑直的直房。

“乙卯?弘治八年。”郑直笑笑“辛苦了,咋查到的?”

“制敕房内有丝纶簿,为拟旨底本。无论天语大小,皆录之,以备他日照验。”张文宪恭敬的回答。

“行了。”郑直拿起笔飞快的在纸上写了几个字,然后画押,递给对方“交给史典籍,明个儿开始你就搬到这里,地方随便挑。”

张文宪恭敬的接过来“若是阁老没有吩咐了,卑职告退。”

郑直点点头,任凭对方离开。下意识的想要摸烟,却记起这里是直房,只好端起水杯喝了一口。

他之所以一改初衷,把张文宪调过来帮办,很简单,事情发生了变化,和之前想的不一样。郑直的入阁不是传旨斜升,而是特旨简充。也就是讲,郑直入阁是弘治帝按照老规矩‘特降手敕’,名正言顺。

刘健是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进内阁的,而李东阳和谢迁正式进入内阁就是在弘治八年二月。这也意味着,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跟他郑直一样,也是特旨简充。

当时的首辅还不是刘健,而是徐溥。为何提这么一个建议,哪个晓得,没准是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