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当务之急是快速组建天雄军并形成强大战斗力,大明内忧外患,刘毅是大忠臣,不去抵御敌人却怀疑自己人不是君子所为,而他卢象升就是个正人君子。
听到刘毅的解释,卢象升点点头肯定了他的说法。确实,新军庞大,刘毅的机会不是人人都有。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卒成为一卫的指挥使其中经历了多少曲折,而天时地利人和几大要素缺一不可,他卢象升的困难比刘毅还要大,毕竟刘毅远在南直隶,没那么多眼睛盯着他,刘毅的话何尝不是在提醒自己,自己在北直隶要步步小心,朝廷组建北直隶新军,优先拨付军饷,这可是一块大肥肉,多少人就盯着这一亩三分地在。自己想要成功也不能走袁崇焕一手遮天的老路,否则又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下场。难啊。
刘毅仿佛看穿了卢象升在想什么,拍拍卢象升的肩膀道:“建斗兄,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卢象升诧异的看着刘毅,然后郑重的面向刘毅,深施一礼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惜子明老弟是武将,如果能做文臣,就凭老弟的学识,做个中兴之相只是等闲。”
“哈哈哈,我可不想做什么中兴之相,我只相信这个世道谁的拳头硬谁说话就算数,平八荒而扫六合,要想大明海内清平,没有强大的军队作保证是绝对不行的,既然圣上和朝廷让南北各有一支新军,那就请卢兄跟刘某一起,一剑荡寇,血染河山吧!”
“好一个一剑荡寇,血染河山!当浮一大白!”卢象升夸赞道。
两人一起回到了府衙,新的卫指挥使司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就在县衙旁边,刘毅命令将民居全部迁移,给足老百姓安家银,搬迁越快的还有额外的十两银子的补助,一听是给青弋军腾地方,还有十两银子的补助金,老百姓的热情别提有多高涨。仅仅两三天的功夫就搬空了。刘毅立刻命令青弋军介入,和民间招募的施工队一起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座规模比府衙还要大上一倍的指挥使司。明面上挂的牌子是安庆卫指挥使司,其实就是青弋军军部,以后一切军政重要命令就全部从指挥使司下达而出。&29233&30475&20070&9679&9679&100&100
刘毅在府衙中将王嵩和史可法还有阮星等人全部请来,直言不讳的跟卢象升讲解起来军部的事情,并且刘毅建议,在天雄军成熟之后卢象升也需要建立一个军部,来统一调兵统兵的指令。军部就是后世的谋部的样板,一支军队的大脑。一个军队如果没有一个思考全面的大脑来协调整个身体的动作,那就是人治而不是制治。名将数十年才会有一个,可是怎样在没有名将的情况下还能打胜仗,那就需要完整的参谋制度,后勤制度等等进行保障,一支军队才能战无不胜。
听完刘毅的介绍之后,卢象升直言道:“此策大善,避免了宋朝那种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情况,又避免了唐朝那种节度使藩镇割据的情况。保证了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又不用担心军队被某个将领控制,反正只要按照军部制定的总战术方案实施,只要这个将领不是蠢材,基本上就算是不胜也不会打败。将领的心理上也会好受很多,毕竟是群策群力制定的方案,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某个将领单独担责。子明老弟每每总有奇思妙想,果真是大明栋梁之才,卢某人自愧不如啊。”
“卢兄,你先别急着夸我,我的这个计划都是纸上谈兵,现在在座的各位就是目前军部的全部力量了,我不否认以后军部会不断扩大,可是眼下军部想要搭起一个完整的架子来还是任重而道远,最主要的是人才的缺乏,在座的都已经是我安庆卫的全部精华了,可是恕我直言,这么多人当中有后勤调度一流的杨老大人,有杂务管理一流的史大人,有经济支撑的阮会长,有政务精通的王大人,可是我还缺少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