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章节报错
    而不是统一的科举考试,高中后好做官。

    而这几人如此自信,想必在他们想要的领域一定是极为厉害的。

    几人经过马车边时,还在说着这一次统考的事,瞧着这一次的考试极为重要。

    燕帝看到这儿,心头有了触动,他年轻之时,也曾想过,是一味的科举考试挑选出出色的人才,还是各选其所长,入相应的衙门行事。

    自然没一样是能做成的,最后只准了一件事,那就是武举试,再在武举试上多番改动,挑选的也多是文武全才。

    但现在在他们眼前的,却是一座这样与众不同的学院,读书郎不再一味的追求是否高中,而是挑自己的所长而去考试,考中者便能入职。

    看似这种自由选择交到了普通大众的手上,但实则却是上位者给普通大众的公平竞争机会。

    也从中择优挑选出人才为自己所用。

    很快学院里铃声大作,转眼寂静的学院人声鼎沸,如先前那样的读书郎,皆是成群结队的从学院里走出来,有的欢喜有的忧愁。

    马车上的两人听到不少读书郎的说话声,有的说考的不好,他不想离开陵城,不想回到燕国境地的贫穷家中。

    他们要留在城里作坊学手艺,将来若能在城里站稳脚根,再努力申请加入陵城户籍,再将一家老小都接来陵城住。

    这一番话令燕帝心头很不舒服,他的子民竟然不愿意待在燕国地界,却为了陵城的一张户籍,如此拼命。

    如这样的读书郎不在少数,马车中的两人都听到了,便是任侃也静默下来,心头越发担忧。

    几年不见,白氏竟然将陵城打理得如此井井有条,连这些年轻的孩子,都教得如此能干,或许这样的普通人才过得更公平一些。

    身为仕族之家的任侃无法体验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他这么多年的监察御史,让他走南闯北的看到了不少普通庄户的难处。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特别的赞同白氏的这条律令,她这是在给所有的寒门子弟一个机会。

    当然燕国的科举之制也是给寒门子弟一个翻身的机会,但那机会太渺茫,万里挑一的人才,而那些读书不成,家境又贫寒的人,便永无翻身之机了。

    学院里的读书郎走出来的越来越多,在众多的穿着天蓝色长衫的读书郎中,还有这么一群读书郎,他们穿的是玄色长衫的读书郎,他们的出现,会受众多读书郎的敬仰。

    而他们却正是学院里拔尖的那一群读书郎,就算不是陵城的户籍,就算没有去哪个部门任职,他们在读书期间就已经是陵城重点培养的对象。

    而且读书时间就有俸禄,每月可去领五两银子,还管了他们的笔墨纸砚,连着衣裳都是按季做新的,也皆以玄色而自豪。

    这些人在众读书郎的拥护之下出了院门,其中一人正是宋词,他不仅在学院里读书,也是宋家村的村长,还在城中有职务,每日从学院出来就得去上一趟。

    所以他在众人之中,更加的受人敬仰和崇拜,走到哪儿,他们都会下意识的跟到哪儿,除非他去衙门。

    此时他们一行人经过马车边,宋祠脚步一顿,回头看向众人,说道:“你们知道煤油是怎么来的么?”

    众读书郎摇头。

    宋祠笑道:“唉,我也不知道,不过我发觉煤油挡见罩上烧出的黑墨,可制成墨,还能省了一笔墨钱。”

    众人一听,回头一想,笑道:“谁家还在乎这一点儿墨钱,我家三十亩地,全部种上稻米,一年管着我们兄弟几人的笔墨根本不成问题。”

    “左右读书不花钱,咱们还能在散学后在城里做些兼职,赚些生活费,没必要扣扣搜搜的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