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皓的建议下,故事的背景安排在了太原周边的一个小村庄。
那货小时候常被父亲带着到处做生意,巧合之下也去过不少古古怪怪的地方。据他说,那个地方偏僻的不得了,傍山却不住窑洞,整个村子像是用石头垒起来的,分外魔幻。
剧情确定之后,接下来要找的就是导演。
宁皓自己倒是挺想拍,不过他知道自己的风格,要说拍的引人入胜他不怂,就怕要把电影拍的引人深思,还得温情脉脉。
他的电影里没这种东西。
公司考虑过老谋子,考虑过宁皓的老乡贾科长,还有个逗比想去找王晓帅,被一一否决,风格都不太对劲。
老谋子近两年的风格有点跑偏,或者说,他本身就是一个商业片导演的苗子,早年间虽然号称文艺导演,但作品丝毫没有别的导演的矫情气。故事基于小说,文学性极强,再配上他壮丽恢弘的画面,在那会儿就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可惜,跟这电影的风格不太配。
再说了,老谋子还在燃烧着创作火焰准备搞《无名之辈》呢,这可是给老姐准备的大作,弄好了,说不定又是一座奖杯。
第六代就更别说,他们的个人风格太强,基本做不到客观,即便是以“长镜头”为傲的贾科长,他的电影也是极为鲜明的个人视角,美与丑都在他一心之间。
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只有第四代导演了。
不像第五代一般着眼于苦痛,也不像第六代一般个人风格强烈,他们深受纪实文学的影响,注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表达自身意见时不忘客观真实。
这种风格,反倒是跟西方的“doga95”电影运动相似。
丹麦那帮文艺片导演在1995年发起了这么一个运动,要求朴素感和纯粹性在电影拍摄和制作过程中全程保持,无配乐,无打光,所见即所得,有种触目惊心的真实感。
历史上的《狩猎》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便是这一运动的发起人之一。
进了导演系,俩人蹬蹬蹬爬楼梯,还没到办公室门口就听见人声鼎沸。
跟在最外头,赶不上热乎话的还是个老熟人,万年当初的班主任,刘畅。
他一扭头,见万年跟宁皓俩人上来还挺惊喜,当然嘴上不能这么说,丫嘴忒黑,“哟,回学校来了?感觉自己水平不行,想深造?”
那货也是一笑,满嘴跑火车,“是啊,准备再混个学位。刘老师,您看是导演系好还是文学系好,我听说这俩专业的高材生特多,出来就能进剧组骗小姑娘。”
刘畅眼一瞪,刚要骂街,门口走出一个大光头,“哎,宁皓,你们来了。赶紧进来吧,谢老等了好一会儿了。”
两人连忙进门,后边,刘畅张着嘴,话到嘴边吐不出来,齁难受。
“谢老师!”
两人进了办公室,一堆京影的教授老师围着个无须白发的老人,笑眯眯的。
别看老爷子这会儿和蔼可亲,其实脾气冲得很,还特赶时髦。
为了田壮壮和楼烨,跟上头死磕,年年要求电影分级,但年年无果。
而且,他也不像陈大导似的敝帚自珍,刚愎自用,特别喜欢看新鲜的玩意,不仅看电影,还看韩剧美剧,豆瓣上还有账号,时常发一些短评出来,是个特别开明,辈分特高,地位特重的老前辈。
能代表京影一系的,不是老谋子陈大导,只能是他。
除此之外,人家还多次为国内的独立电影展站台,像贾科长的平遥电影节,西宁的first影展都曾经邀请谢飞担任评审团主席,这才叫正儿八经的前辈呢!
“稀罕啊,这两年,可没人找我拍电影了。来,让我看看,这位老板长什么样。”
进门就是一阵笑声,老爷子身子骨还算硬朗,直接起身看了过来,